向洋:层层去除浮华,毫毫静染唯美 - 评论研究 - 成都画院

成都画院

向洋:层层去除浮华,毫毫静染唯美

2012/5/31 9:52:22 0人评论 17947次浏览 分类:评论研究

    在讲求个性、张扬、以及视觉冲击力的现代艺术成为主基调的当今,淡然坚守国画的人已然不多,而更加淡然坚守于工笔国画的人更是绝对少数
 
    向 洋:生于1974年1994年毕业于四川理工学院艺术学院美术系;1995年结业于中央工艺美院装饰艺术系;2006年结业于中国国家画院。现为成都画院创作部副主任、专职画家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四川省工笔画会理事。
 
【快与慢的城市节奏】
 
当有人可以在一天之内高效诞生一个庞大的策划,
也有人愿意为了一幅画笔笔精描,层层渲染耗费数月的时光;
快与慢的节奏,永远同时存在,
世间才会少些遗落的美好。
行走在城市间,每天都有全新的高楼大厦悄然崛地而起,每天都有发达的数码科技编织天罗地网。现代如斯,仿佛你稍有懈怠就会赶不上这个世界的步伐,所以要快一点、再快一点。
盲目者就这样一直前行,一路追赶;有心人却作偶尔停顿,转身回看,我们究竟遗落了多少美好。再难寻那些单纯如水的爱情,再难遇那种敢于拼将一生休的豪情,同样也再难想象城市间依旧存在手执毛笔,铺就宣纸,层层染染尽其精微,一笔一笔妙穷毫厘作工笔国画的女子。
在讲求个性、张扬、以及视觉冲击力的现代艺术成为主基调的当今,淡然坚守国画的人已然不多,而更加淡然坚守于工笔国画的人更是绝对少数。向洋便是其中之一,她以最传统的精谨细腻工笔技法描绘着清雅疏离的人物水墨画,耗时、耗心、耗力的功夫成为了快捷都市里的极慢节奏,如此古典,亦如此唯美。
 
【墨与纸的游走迷恋】
 
当文人写意画几乎成为中国画的代名词,
有人依旧坚持繁功精绘的工笔画;
粗犷与细致,同是东方艺术之呈现,
后者更是中国画的最初源头。
向洋的作品里,经常会看到“洋制”的落款,一个命名为“西洋”的“洋”的女子却一直在画最传统的中国工笔画。其实和许多喜欢画画的人一样,向洋最初原本也是想学油画的,但是因为老师一句“你太好动,画不了工笔画”的评价,而赌气学了工笔画,阴差阳错之间却发现,原来自己骨子里对水墨和宣纸着迷真真是命中注定。
传统工笔画讲究“三矾九染”的繁复程序,一幅完整的作品需要在复有或薄或厚胶矾的宣纸或绢上,先用狼毫小笔勾勒,然后随类敷色,层层渲染,最终取得极尽细腻的艺术效果,其创作比之我们通常看到的写意中国画更耗费心身和眼力。但就是如此复杂的过程却符合向洋的审美情趣,每每提笔作画,她可以几天不出房门,沉醉其中。看着水墨落在宣纸上,以可控的笔触呈现出当时当境的随机画状,就如同人为的勾勒与天地的偶然刹那碰撞,一笔落成,不可逆改,也无法涂抹,只有继续层层精谨细绘,直至画纸间逐渐接近并显现出自己心目中想象的图像,喜悦油生。
这样创作一副工笔画很花时间,也很困难,以至于向洋至今都不去设想开办一次纯工笔画的个人画展,只要用心画画便是她最大的满足与幸福。
且在她心目中,传统的工笔画才是中国最古典的艺术形式,早在隋唐时期的寺庙宗教画中工笔重彩的技法便已成熟盛行,而文人写意画则是这之后才逐渐兴起的风格,所以在工笔画间或许更能触摸到久违的古典之美。
 
【古与今的美丽女子】
 
曾经的古装仕女固然端庄婉转,
今天的都市女孩依旧独特动人;
古与今,从不背离矛盾,
以最新的题材传承古典的技法方可延续古典的生命力。
尽管画的是传统工笔画,但向洋笔下的女子都是活生生的现代都市女性,她们或独自静立,或于小猫嬉戏同眠,发丝间以一笔一毫描绘出空气的流动感,哪怕是纯黑色的呈现都是一点一点精绘而出的古典气质,淡然而疏离,清雅却隽永,好似脱离这个时代的存在,又具备着这个时代的特征。
向洋说,古典和传统本来就是具有生命力的东西,一味复制沿袭的流传注定没有发展,而用传统的技法来表现现代的题材,才会让若干年后的观者一眼便知这是诞生于21世纪的工笔国画。
作品《春》之灵感来自于西方油画的“三美神”,虽然画中国画,但向洋依旧欣赏日本浮世绘以及西方古典油画的意境,于是她试图以工笔画的形式表现三个东方少女的人体,创造出心目中的东方“三美神”。不过一直以女性人物为主题的偏爱,是源于孩提时候画仙女、画美女的情结,向洋喜欢表现她们最单纯、最美好的那一种状态,就仿佛去除浮华、还其本质,她们依旧还是伊甸园里的那个夏娃。
......
 
顶一下
(4)
100%
踩一下
(0)
0%

扫一扫关注
成都画院微信公众号
获得更多精彩内容